微信快讯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微信快讯

【730期】唯美的诗意——赵胜琛的画

点击数:10292018-05-11 16:31:44

艺术简介

      赵胜琛,1972年出生于湖南益阳;1994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获学士学位;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湖南省东方诗书画院副院长;黄兴书画院副院长;湖南省工笔画学会理事;湖南省青年美协理事;长沙市美协主席团委员;

      作品曾参加各级各类展览,多次获得国家级和省市级奖项,并刊登于《美术》、《美术观察》、《新华日报》、《文汇报》、《中国美术报》、《湖南美术60年》、《文萃报》等;著有《当代画家技法表现丛书——赵胜琛工笔人物》;《长沙晚报》、湖南卫视国际频道《世界看湖南》等对其艺术成就曾作专题报道。



主要展览:
2006 《天高云淡》 全国第六届工笔画大展/中国美术馆/北京
2007 《烟雨江南》 “中华情”全国美术作品巡展/中国军事历史博物馆/北京
2007 《淡淡的阳光》 2007中国百家金陵画展/江苏美术馆/南京
2007 《春寒》 2007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盐城美术馆/盐城
2008 《二月春风》 纪念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广东美术馆/广州
2008 《淡淡的阳光》 2008“艺术湖南”湖南美术精品展/中国美术馆/北京
2009 《有风的日子》 2008造型艺术新人展。获“新人提名作品奖”/中国美术馆/北京
2009 《有风的日子》 2009年湖南艺术节、暨第六届“三湘群星奖”美术类金奖/国际会展中心/长沙
2010 《春之声》 “2010湖南艺术年展”美术作品金奖/湖南省博物馆/长沙
2011 《清风》 湖南省第四届青年美展 /湖南画院美术馆/长沙 
2012 《流星雨》 湖南省工笔画学会新作展/湖南师大美术馆/长沙
2012 《花溪》 中港澳青年美展/千年时间美术馆/长沙
2012 《粟裕大将》 “湖南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作品展览”金奖/中国军事历史博物馆/北京
2013 《三湘百年女杰》 “湖南百年——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金奖/湖南省美术馆/长沙
2013 《蔡伦造纸》 山水洲城——长沙市美术精品展/湖南画院美术馆/长沙 
2013 《不爱红妆爱武装》“韶山情”——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作品展/湖南画院美术馆/长沙
2013 《完形尽相》 现实维度——湖南青年工笔画家提展/湖南师大美术馆/长沙 2015 《暗香》 第二届小幅工笔重彩画展/藏福美术馆/长沙
2015 《好男儿去当兵》 湖南抗日战争纪念馆永久收藏/芷江




图文欣赏


唯美的诗意
——读赵胜琛的人物画有感
文/徐沛君


(一)
       赵胜琛的人物画取材广泛,但在笔者看来,最能代表其成就的,当属以当代都市青年为题材的作品。他用青春的主题来寓示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从宏观审美的角度看,他的画境单纯而静谧,风骨内蕴,蕴含于其中的感情深微、含蓄而细腻,画幅散发着淡淡的温情,足以拨动观者的心弦。


▲《春之声》180X180 纸本 2009年
       胜琛善于从生活中捕捉美,他既善于描绘静态的肖像或人体,也有能力把握住大场景,人物造型扎实,不同人物形象间有着和谐的呼应关系。不过,他并不在意描绘故事情节,而是习惯于对目之所见的场景进行诗意的述说;他的作品标题往往带有一些朦胧的寓意,那些寓意虽然不晦涩,却很难用文字明确地表述出来。他对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行细腻入微的刻画,他对人物面部表情的刻画尤显功力,譬如他笔下人物眼睛生动传神,慑人心魄,似乎能映照出心海深处的微澜。


▲《绿色的记忆》纸本工笔120cm×180cm2014年

胜琛固然对传统绘画经典怀有足够的尊崇,但作为一名受过正规、系统学院教育的画家,他没有止步于前人的图式中,他在尊重描绘对象客观特征的基础上,又赋予画面以单纯明快的现代意味,其背景处理尤见匠心。譬如,在描绘室内环境时,他强化了地毯、床单、花瓶的边缘线,富有构成意味,而且他借用纺织品的图案来强化画面的秩序感和节奏感;在描绘室外画境时,他对葳蕤的植物、蜿蜒的河岸等图形作了恰当的夸张,偶尔也采用肌理效果来丰富画面。他的画境空灵,但每一笔却都落到实处,绝少含糊之处;他有时也用半透明的浅色罩染形象,虽然笔迹宛若无痕,却能够烘托出丰富的层次感。他有时用淡墨染人物,略施淡彩,由此营造出的浅灰色调里却自有一种华贵与优雅的气质。


▲《有风的日子》180X180 纸本 2008年


( 二)
        胜琛能在今天取得如此成就,一是来自他不凡的悟性,二是来自他长年如一日的专注与勤奋。我与胜琛已有近二十年的交情。1990年秋,胜琛与我都考入景德镇陶瓷学院,一同在美术系学习,还住在同一宿舍。那时的大学录取率不高,我们一个班也就十来个人,都是历尽艰险从“独木桥”上走过来的,而胜琛的专业水平一直能在同学中处于领先位置,足见其造型能力之强。当然,大学四年间也难免有许多苦恼,包括对专业学习的困惑,情感的茫然,胜琛也不例外,但他似乎习惯于用绘画来摆脱烦恼,有一段时间他画了许多古代的“高士”。那些苦恼也通常也会成为宿舍熄灯后“卧谈会”的议题,甚至一些“形而上”的哲学问题也在讨论之列。平时胜琛话语不多,但“卧谈”时常常有精彩的观点。记得我曾与胜琛深夜谈老庄,那是真正的有感而发,绝非附庸风雅或故作高深。宿舍“卧谈会”其实就是沙龙呀!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的情境,仍感慨不已。


▲《蝶语》 绢本工笔 68cm×86cm 2015年
       我当时估计胜琛毕业后大约要搞油画创作,因为依照他的素描能力,不搞油画实在是可惜。不料,他毕业后却选择中国画人物作为主攻方向。当时,中国画还远远没有像今天这样同时受到学界和市场的推崇,胜琛当年其实选择了一条寂寞之道。然而,这条寂寞之道却成为展示才华的大舞台:2006年,他的作品入选“第六届全国工笔画大展”;2007年,作品入选“‘中华情’——全国美术作品巡展”;2008年,作品入选“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此后每年都有作品入选全国大展,他的名字被越来越多人知晓。


▲《三湘百年女杰》240X480 纸本 2012年


(三)
        我国当代一位知名作家曾以九个字自勉“走正道,无旁骛,不着急”。在我看来,用这几个字用来描述胜琛的为人之道和作画之道,也是非常恰当的。“走正道”,是说胜琛一直沿着写实的路子潜心钻研,虽然他对现当代光怪陆离的种种美术思潮也有一些兴趣,但他内心深处始终对“前卫”技法、观念保持着审慎的态度,他从不用花拳绣腿眩人耳目;“无旁骛”,是说胜琛一旦确定目标就会坚持走下去,绝不轻言放弃,不为潮流所动,更不会被一些非艺术的因素干扰;至于“不着急”,本来就是创作首要的心态,胜琛当然一直坚持这一点。


▲《栗裕大将》 238X595纸本 2011年
在写这篇短文的时,笔者又听到去年胜琛的《粟裕大将》在“湖南省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中获金奖,现已移师中国军事历史博物馆展出。今年《三湘百年女杰》又在“‘湖南百年’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中获金奖。面对成绩和赞誉,胜琛真可谓实至名归!在为老同学喝彩的同时,我也期盼他有更多更好的作品问世。  
2013年秋于中国美术馆
(作者系《中国美术馆》执行副主编、博士、研究员)


▲清风图34×34cm





艺术评价


       赵胜琛对当代的表达来源于对生活的近距离观察,当代工笔艺术在他这一代画家身上体现得越来越完整。他的《春之声》《有风的日子》《绿色记忆》等作品关注当代女性生活,人物性格、生活细节与空间结构都有独特的表现。他的作品是深入当下女性都市生活的典范,文艺女性深得赵胜琛的欢心,他以轻快的笔调画出了她们的艺术魅力。他另一个方向是对历史记忆的处理,由当代生活到历史记忆,赵胜琛来回穿行,《三湘百年女杰》的创作难度很大,女性的苦难辉煌与历史面孔在他笔下找到了一种恰到好处的表达。他的题材广泛,求新求变,从《栗裕大将》的时空交错与场景转换可以看出赵胜琛处理重大历史人物题材的炉火纯青的功力。《蔡伦造纸》取道历史源头与地域文化,他的创作追求《清明上河图》式的清朗气象,从其作品可见画家内心的丰盛与圆润。总体上,他做到了将历史苦难记忆以美学的方式呈现,现代生活以当代艺术的审美标准介入,赵胜琛既有传统的学养,又不拘泥于传统技法,他的创作里有一颗勃发生机的艺术灵魂在跳跃。
——著名诗人、艺术批评家、《卡丘》主编周瑟瑟


▲《蔡伦造纸》120X380 纸本 2012年
       赵胜琛笔下的人物性格丰满,画境静谧灵动,心理刻画细腻、真实、温情、深刻。尤其是以当代都市青年为题材的作品,蕴含着波特莱尔式的寓意,把这一代青年在身处社会转型期中的新奇、幻想、惊喜、迷茫、焦虑、兴奋、期待……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强烈的当代意识和寓言式绘画语言在当下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畅销书作家、美术评论家、湖南省东方诗书画院常务副院长 吴茂盛


▲清晖 227×119cm
       充分的文化准备和充足的精神张力,使胜琛先生的工笔人物作品,展示出特有的美学追求和时代特征。
       他在创作中以形写神的功力是深厚扎实的。他所刻画的人物无论从神态亦或神韵,都能让读者触摸到灵魂的温暖。能从人物的眼神及身体语言的展现及衣着背景中读出令人思索的种种故事。
——著名诗人、收藏家 肖歌


▲ 风之舞 214×119cm
       赵胜琛笔下的人间,充满了纯美。无论是青春飞扬的女性,还是戎马生涯的将军,抑或远古的历史人物,均有一种淡然、鲜活,栩栩如生的冲击力。将笔墨视角对准芸芸众生,体现了画家心中炽烈的人文情怀。
 ——著名作家、评论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方雪梅


▲ 蕉荫 30×30cm
       赵胜琛以女性为主要表现对象的工笔人物画,造型秀美,线条舒畅,气韵生动,形神兼备。画家既把握了人物的青春气息,同时也用细腻的笔墨描绘出少女的内心世界,给人一种宁静和谐与淡泊闲适的美。
——专栏作家、《艺术中国》杂志副社长兼副主编  曾冬


▲ 那一年 65×46cm
【责任编辑:(Top) 返回页面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