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快讯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微信快讯

【第454期】倪文华书法篆刻作品欣赏

点击数:9732017-03-21 15:06:25


艺术简介:

           倪文华,毕业于湖南工业大学包装设计专业,研究生学历。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湖南省文化厅艺术处处长、湖南省书法院副院长、湖南省书法家协会理事、九歌书画院艺术家。书法作品多次参加由文化部、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全国书法大展,多次在省市书法大赛中获奖。


【书画艺术报】






倪文华篆刻作品欣赏:

 






书法里的“古意”

/倪文华

     在展览机制引导下的书法创作,更多地呈现出现代性、时尚性、视觉感。色彩、拼接、装饰等充次展厅。在目不暇接的多彩形式里,书法的初心丢失了。而当我们重新审读古典书论和经典作品时,古意的风格审美彰显的是一种久违的陌生感。看多了线直体妍的时尚书法,我们对古意的审读显得茫然无绪,不断地“刷屏”,也难以探寻古意的幽趣本意。多年来,我沉浸在汉隶的风花浪卷中,体验古意的简静质朴纯深之美。深深感到古意难寻、古意难学、古意难得。

    我这里所说的古意,与诗意、书意、画意相通。“意”是意念、意趣、意致等感觉方面的因素。而“古”者,其本质是历史的邈远,生命的苍茫,呈现出邃然深远、味之无极的境界。

    在中国书法史上,书法的“古”、“今”之别是有特定的历史时段,汉魏之“古”与东晋之“今”,是以“二王”时代为界线来分的,其时代风格界线即“古质而今妍”。

    崇古是学书之人的普遍心理,而“古”的内涵又极含浑且因人而异。在古人一系列的书论中,对“古”的表述很多,如高古、奇古、雄古、淳古、古朴、古拙、古雅、古致、古质、古怪、古劲等,“古意”附加上其它意义后,更显扑朔迷离,难以捉摸。学书“循源取法”, 首要明书法“古意”之源。

    虞和《论书表》“夫古质而今妍,数之常也;爱妍而薄质,人之情也。锺、张方之二王,可谓古矣,岂得无妍、质之殊?”  

    萧衍《观锺繇书法十二意》“元常谓之古肥,子敬谓之今瘦,今古既殊,肥瘦颇反---肥瘦古今,岂易致意?”

    锺繇高古纯朴,超妙入神,无晋唐插花美女之态。(陆行直语)

    窦蒙《述书赋语例字格》“超然出名曰高,除去常情曰古。”

    米芾《海岳名言》:“书到隶兴,大篆古法大坏矣。篆籀各随字形大小,故知百物之状,活动圆备,各各自足。隶乃始有展促之势,而三代法亡矣。”

    蔡襄《论秦汉金石》云:尝观石鼓文,爱其古质。物象形势,有遗思焉。及得原甫鼎器铭,又知古之篆字,或多或省,或移之左右上下,惟其意之所欲,然亦有工拙。

    欧阳修论书有云:“今虽隶字已变于古,而变古为隶者非圣人,不足师法,然其点画曲直犹有准则,——书虽末事,而当从常法,不可以为怪,亦犹是矣。”

    宋时李昭《跋三代款识》云:“昔韩退之作《石鼓歌》,以为俗书失之姿媚,亦至论也。纡余鲜妍,粲然动人,无复高古之遗态,此姿媚之过也。”

    宋董卣《广川书跋》:“至于分若抵背,合如并目,以侧映斜,以斜附曲,然后成书,而古人于此盖尽之也。”

    清王澍论书有云:“盖自曹氏篡汉后,书法便截然分古今,无复汉人高古肃穆之风。犹羲之书兰亭,破坏秦、汉浑古风格,为后世妍媚者开前路。”

    清包世臣《艺舟双楫》:“古帖之异于后人者,在善用曲。”

    从以上诸家之评,可以看出,“古”和质、肥、朴、曲穆等相联系,“今”和瘦、妍、姿、媚、美等相联系。“古意”源于大篆,流觞于两汉隶书。大篆汉隶形方、笔重、气厚、线曲、意深。但在篆隶书的体系里并不是所有篆隶书都是深具古意的。篆、隶书在演变过程中有一个从简净向繁琐、从质朴向整饰、从率意向工致的转变。从书法史的发展演变来看,饶有古意的作品大都产生在书体嬗变交替之时。如篆隶交替时期的《莱子侯刻石》,具有以篆为隶的审美特征。杨守敬《评碑记》对其评价“是刻苍劲简质,汉隶之存者最古,亦为最高。”隶楷相交之时的晋碑《爨宝子碑》、《爨龙颜碑》,楷中透着隶意,既有个性又具高古之美。故隶中含篆意,楷行草中寓隶意,则浑穆渊深、古意浓郁。从篆隶书形态看,大篆如《散氏铭》《毛公鼎》等,质朴生拙,苍茫浑厚,意态纵横,极少装饰,曲意浓古意就浓。而甲骨文、秦小篆等虽经时间的磨砺残泐锈蚀,自具古意,但因结体工整瘦长,对称匀停;用笔精细婉约,圆润流畅,玉筋铁线已成篆法极则,其装饰性已超乎古意美。同样,隶书中一批具庙堂气的碑刻,以及唐以后的诸多隶书都因其注重装饰性而弱化了古意的表现。清时就有识者认为“隶以含古意者为佳”。《曹全碑》《夏承碑》虽有古意却以奇姿胜;《史晨》《乙瑛》《礼器》等碑庙堂味重,以肃穆胜;《张迁》《鲜于璜碑》等亦古厚,却以拙胜;《石门颂》《西狭颂》《杨淮表记》《衡方碑》等形阔意曲以古意胜。

    妍美书风盛行以来,学书者不知凡几,能得古意者寥寥。对古意的把握要深入到经典作品中,去抽厘出暗含古意的元素,找到古意的踪迹。正如王弼《易略例.明象章》所言:“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忘象。”又云:“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是说“意”必须通过“象”来显示;“意”只能由象来表达。因此,结合自己临习不同碑帖,留意于此的一些个人经验,以汉隶书《西狭颂》为个案,探讨“古意”之“象”的呈现方式。

    “古意”之外在形式表现之一,就是残缺断损、漫漶斑驳的“模糊美”、“残缺美”。

    “古意”之外在形式表现之二,纯用篆字。《西狭颂》保留篆书的字有很多,如促、咏、于、都、讳、继、幼、而、爱、以、乃、懿等字,基本是篆书的写法。

    “古意”之外在形式表现之三,借用篆书的偏旁。《西狭颂》借用篆书的偏旁有经、约、缘、继等纽丝旁,寅、宁、安、宾、守、审、容、宿等盖头,悦、惟、惴等竖心旁,都抱耳旁,大都以篆法为之。

   “古意”之外在形式表现之四,运用篆书的笔致。大篆线条圆厚屈曲,浑朴沉雅。《西狭颂》大量应用了篆书的笔意。如嵬、寅等字。

   “古意”之外在形式表现之五,表现出篆隶的气息。最高境界是化有形为无形,化有形为有意,流露出篆之高古气息。

    形阔笔重、方整厚健、博雅沉雄:都、过、穆、礼等字。

    抬肩阔下、上紧下松、偏旁同位:李、翕、姿、郑、黄等字。

    直中寓曲,方中寓圆,平中见奇:而、宿、安、以、嵬等字。

    刘熙载《艺概》云:“颜鲁公书,自魏晋及唐初诸家皆归隐括,东坡诗有颜公变法出新意之句,其实变法得古意也。”我们探寻“古意”是因为古意中暗含着诸多现代性的因子,汉魏的建安风骨,唐初的诗歌复古,宋时的古文运动,清时的北碑复兴,都以追寻古意为通道来重建风骨,开启新意。当代的书法创作亦可通过“古意”的开掘,不断增强书法创作的审美厚度。

 

 2016年立秋后于望湖堂

(注:文中作品均为倪文华老师作品)


【责任编辑:(Top) 返回页面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