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天地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文学天地

《爱心笔记》(散文连载之六)——向着光明行进

点击数:8712017-03-20 17:23:39



《爱心笔记》 


3:39作者简介来自湖南省湘江书画院

谢建军,中国企业文化促进副会长、湖南省企业文化促进会执行会长兼秘书长、湖南省人民检察院人民监督员、湖南师大企业文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客座教授、湖南商学院客座教授、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湖南省湘江书画院执行院长兼秘书长。  

     早年担任中国残联主办的《华夏时报》驻湖南记者站的站长,从事残疾人事业的新闻采访工作,让他与残疾人结下了不解之缘,一心致力于爱心慈善事业。《爱心笔记》,关注的是生活最困难的群体,道出的是最主流的声音。他在自序里这样表达:“我想我应该用我无穷的智慧和健康的双手为他们服务,为他们呼吁。”

    《爱心笔记》一书是谢建军先生在从事新闻工作期间所见所闻所悟,并将文字整理编辑而成,包括“爱•声音、爱•纪实、爱•蓝色”三个部分。有各界领导对残疾人事业和弱势群体的关注,有人们信任而发出的声音,有新闻纪实,有作者自己蓝色的梦想,更有对残缺而顽强生命的敬畏,也有经历过后对现实的感慨与理解,更代表了一名新闻工作者的内心声音。来吧,让我们共同期待,倾听心声!

▲中共湖南省委原书记熊清泉题词

▲湖南省政协原主席刘夫生题词



《爱心笔记》








散文连载之六


向着光明行进

文/谢建军


今年,著名老作家林曼先生度过了他65岁生日,也度过了他从事写作52周年的纪念日。他走过的人生道路仿佛就是一部厚厚的书,书中的每个句子都让人久久深思……


十三岁,初露锋芒


林曼,原名彭蕴辉,1934年生于湖南省湘乡市龙洞乡。


13岁那年,彭蕴辉在离城里十几里的紫峰中学上初中。当时,同街有位叫谭雪的女孩也在那儿读书。他俩经常结伴步行上学,并很快成为了十分要好的朋友。


那时,彭蕴辉是个十足的“武侠小说迷”,看“武侠小说”甚至影响了功课。谭雪知道后,便极力向他推荐巴金、茅盾、林语堂、郁达夫的等进步作家的作品。谭雪家里藏书颇丰,经常把家中的书借给他看,在这些书的启示下,彭蕴辉的视野开阔了许多。


不久,彭蕴辉写出了自己的第一篇作品《黑夜》。谭雪当即鼓励他将这首诗寄给《湘乡民报》副刊,结果一投即中,于1947年5月13日正式发表。而这首诗中一句带有鲜明的进步思想的预言,成了彭蕴辉一生的座右铭:


“度过了长夜明天毕竟会来的。”


从这以后,彭蕴辉的创作热情空前高涨,一发不可收拾。15岁的他,在省内外发表了100多篇作品。这些署名林曼的作品,大多具有鲜明的进步思想。人们记住了林曼,而渐渐淡忘了他的真名。


1948年,林曼参加了“凌云文艺社”。后来该社与“劲草文学社”合并为“经世湘乡文学小组”,并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外围组织,负责编辑《山城文艺》,林曼始终是其中的主要成员和主要作者之一。


由于林曼的作品思想进步,国民党政府曾将他列入“黑名单”,但林曼依然向着光明顽强前行。



战火中磨炼成长


1949年8月,15岁的林曼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成为一名中国人名解放军战士。同年,他随部队来到广西,参加了著名的广西“十万大山”剿匪战斗,先后担任炮兵观测员、文书、创作员和文化教员。


1950年,林曼创作了反映剿匪的歌剧《大军来了》,被军文工团在各地演出30多场,受到广泛好评。


1951年,17岁的林曼毅然随部队来到朝鲜,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参加了大小数十次战斗。在枪炮声中,林曼坚持写作,以自己的诗鼓舞战士们英勇杀敌。这些诗,发表在当时的《天津日报》《战士报》《战斗报》等报刊上。


1953年,部队凯旋,19岁的林曼调任广东某军炮兵教导员,仍笔耕不缀。1955年转业到广东阳春时,林曼已发表作品近50万字,在广东文坛小有名气。


1956年,22岁的林曼加入广东省作家协会。


含冤二十载,文学之志未灭


正当林曼准备一展抱负的时候,一场暴风雨来了。


1957年,他因发表了6篇据说有“右倾思想”的文学评论而受到批判。1958年10月,他被划为右派,送到湛江填海工地强制劳动。


不久,强制劳动中的林曼因病在医院打针时由于链霉素过量而中毒,使耳朵失去了听力,从此只能以笔来与人交流,这不幸的事实,犹如五雷轰顶,几乎把24岁的林曼击得粉碎。但他很快坚强起来。他把心中的苦,化成了一个个汉字。


1961年8月,林曼被遣送回湘乡,原本幸福的家也散了。他在湘乡一边拉板车挣钱维持生计,一边读书写作。那时,林曼住的地方又小又暗,没有电灯,每月只供4两煤油,他就在路灯下读书、写作。经过几年努力,林曼先后完成了电影剧本《风雨山城》、随笔集《灯下杂记》、戏剧《狮灯会》和长篇小说《烽火》。这些价值颇高的作品,1966年8月被抄家收缴,在湘乡“阶级斗争展览馆”中以“林曼黑创作专柜”展出,不久被焚毁。


但他并未消沉。劳作之余,他通读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列宁全集》,这为他以后撰写文艺评论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976年,林曼在莫名其妙地卷入一经济案件(其实只要200元)而入狱5年。在狱中,他坚持读报,还偷偷写了反映抗日生活的长篇小说《山河在》。



平反后,重获新生


平反后的林曼,因健康原因未能去广东阳春文化局任职。他以写作为生,过得很艰难又很充实。


其间,林曼广泛研读了历史、文学、政治、美学等各个领域的著作,写了许多颇有影响的作品。


在权威杂志《红楼梦学刊》等报刊上,他就发了40多篇论文,其中有多篇被收入全国各高等学校教学参考书。尤其是《秦可卿的身世与刘心武的戏说》一文,全国10多家报刊相继转载,轰动一时。


1985年至1990年,林曼担任湘乡市文协理事长。这期间,他和胡耀松、陈小放等一起创办了《小小作家》报,致力于扶助文学新人,影响颇大。


如今,离休在家的林曼先生仍然十分关心文学青年。在我与他的笔谈中,我分明看到一颗年轻的心在跳动。他常说:“即使为文学而死也不后悔,我希望自己坚持60年、70年!”


(原载《湖南经济报》图片来源网络,图文无关。)




【责任编辑:(Top) 返回页面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