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笔记》(散文连载之二)——生日礼物
点击数:11492017-03-15 14:26:19
《爱心笔记》
作者谢建军,中国企业文化促进副会长、湖南省企业文化促进会执行会长兼秘书长、湖南省人民检察院人民监督员、湖南师大企业文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客座教授、湖南商学院客座教授、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湖南省湘江书画院执行院长兼秘书长。
早年担任中国残联主办的《华夏时报》驻湖南记者站的站长,从事残疾人事业的新闻采访工作,让他与残疾人结下了不解之缘,一心致力于爱心慈善事业。《爱心笔记》,关注的是生活最困难的群体,道出的是最主流的声音。他在自序里这样表达:“我想我应该用我无穷的智慧和健康的双手为他们服务,为他们呼吁。”
《爱心笔记》一书是谢建军先生在从事新闻工作期间所见所闻所悟,并将文字整理编辑而成,包括“爱•声音、爱•纪实、爱•蓝色”三个部分。有各界领导对残疾人事业和弱势群体的关注,有人们信任而发出的声音,有新闻纪实,有作者自己蓝色的梦想,更有对残缺而顽强生命的敬畏,也有经历过后对现实的感慨与理解,更代表了一名新闻工作者的内心声音。来吧,让我们共同期待,倾听心声!
生日礼物
生日那天我收到了母亲从千里之外的家乡寄来的信和一件漂亮、精致的羊毛衫。从附信中得知,毛线是母亲亲自从商场里挑选的上等细绒线,是母亲忙里偷闲熬了两百多个夜晚亲手编织成的。再看衣服,针针线线密密匝匝,左胸前有一颗火红的“心”,下面是两个秀丽的大字“博爱”。这件衣服不知凝聚了母亲多少心血,寄予了多少深情和厚望。她以一个平凡母亲的胸怀教育引导我懂得“博爱”的道理——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火热的警营……看着这件毛衣,我的鼻子一酸,往事如潮水般涌上心头。
我上小学时,下面的弟弟妹妹也相继上了学,家中经济条件十分拮据,承包到户的几亩地也刨不出什么金子来。母亲一个人包揽了家中所有的农活,让父亲外出打工攒钱。
学校在镇上。我是走读生,每天往返十多里我不在乎,就是没有一件像样的衣服,让我十分难过。我的衣服一般都是城里的表哥穿不下的旧衣或是用父亲的旧衣服改制的,明显不合身,而且打了很多刺眼的补丁,课间休息或活动时,我常常一个人躲在教室里看书。
有一天,母亲一脸高兴的告诉我,在我十岁生日的那一天,她将给做件新衣服,因为在外做工的父亲这次多寄回了30块钱。我惊喜得跳了起来,仿佛看到我生日那天,穿着崭新的衣服自豪地站在操场上……然而,有一天放学回家,我忽然听到妹妹正吞吞吐吐地对母亲说,学校要让每个学生家里补交学杂费。母亲看了我一眼,又看了看妹妹,叹了口气说:“既然是要补交学杂费,你就拿去吧,本来给你哥做件衣服的……”看着妹妹小心翼翼的接过母亲手中的钱,我转身走出屋外,一口气跑到村头的小河边,泪水像断了线的珠子滚落下来……
十岁生日的那天早上,我没有得到梦寐以求的新衣服,我在母亲慈爱的目光中得到了两个鸡蛋。母亲抚摸着我的头说:“伢子,衣服破点没啥关系,我们人穷志不能穷,你要给自己争口气呀!”
转眼间,我考上了中学,在后来,我又参了军。每天穿着簇新的橄榄绿警服,对新衣服的概念也渐渐淡忘了,再也感觉不到童年的那份心酸的激动,只有母亲的教诲时刻在我耳边响起。
这件崭新的毛衣,不仅勾起我对往事的回忆,也不由得使我想起唐代诗人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千古名句。来信中流露出母亲对我无限的思念和期盼之情。此时,也许她正站在家乡的那条小河边远眺,盼儿回家团聚。但是我作为共和国钢铁长城中的一员,肩负着捍卫祖国母亲长治久安的重任,万家团圆的时候,我只能让鸿雁为母亲捎去隽永的问候,并深情地感谢她给了我一份最好的礼物。
(原载中国武警《橄榄绿》杂志)